第424章 阳明湿热发黄证(2/4)
栀子这味药唐荣川(清)在《本草问答》中这样解释,“栀子味苦象心包,故泄心包之火”,茵陈蒿汤中用栀子,主要是泄三焦之热,畅通三焦,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嘛。
大黄这味药就简单了,此药味苦气又雄烈,走窜之力极强,放在此方中,既可以解腹满,也可以清腑中之热,通达上下。
茵陈行肝之生发之气,利胆退黄;栀子泄三焦之热,通达三焦;大黄清腑中之淤,通达上下。
苦味是焦苦之味,即是火味,所以皆能去湿,所以说茵陈、栀子、大黄这三味药合起来就是行肝之生发之气、畅达三焦,清腑通达上下,去湿去热退黄的方剂。
好了,茵陈蒿汤就写到这里,现在写栀子柏皮汤,栀子柏皮汤和茵陈篙汤在临床运用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腹满、小便是否利。在发黄的基础上,有腹满兼小便不利的情况,用茵陈蒿汤,无腹满小便利、小便黄赤的情况,就用栀子柏皮汤。
栀子柏皮汤的组成也是三味,分别是栀子、炙甘草、黄柏,栀子清上焦(亦可写为三焦)之热,黄柏清下焦之热,炙甘草入中焦,通达上下二焦,此方中用炙甘草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,因为茵陈蒿汤中没有护中的药,属于是峻药,久服可损伤中气,但在栀子柏皮汤中,加了护中的炙甘草,药性就没有茵陈蒿汤峻烈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仲景先师在茵陈蒿汤后面附上栀子柏皮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,抛开这三个处方的侧重点不同之外还有深意的,因为针对“发黄证”在用药时,药不能间断,第一付药开始,就得一直服用到黄退为止,但茵陈蒿汤属于峻剂,久服会损伤中气,所以当茵陈蒿汤服用到病人腹满解除、小便当利后,就要及时更换处方成有护中补中之药的栀子柏皮汤。
假使病人身体发黄未退,出现了“感冒”的情况,不管是服用茵陈蒿汤还是栀子柏皮汤,一律改为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,等“感冒”症状消退后,可根据病人的症状再次改用茵陈蒿汤或者栀子柏皮汤。
既然写到发黄证了,我再啰嗦几句,关于发黄证,陈嘉谟(明)在他的着作《本草蒙荃》中写的非常好,他是这样写的,“……发黄证分阳热、阴寒,阳黄热多,有湿有燥,湿黄加栀子大黄汤(参考茵陈蒿汤),燥黄加栀子橘皮汤(参考茵陈橘皮汤),如苗涝则湿黄,苗旱则燥黄,湿则泄之,燥则润之意也。阴黄寒多,只有一证,需加附子(参考茵陈附子汤)”。
发黄证按阴阳分,可分为阳黄和阴黄,再细分就是湿黄、燥黄和阴黄,这里的阳黄按照六经分类可以入到阳明证中,阴黄要入到少阴证或者厥阴证中。
至于阴黄的治疗,我在后文书中再写,看到这里,估计有些读者已经隐隐有头绪了,总结起来还就是那句话“寒证用热药,热证用寒药,寒热错杂寒热(药)并用”,这里最后的“寒热错杂寒热并用”这句话暂时先不做深的讲解,先明寒热,再辨“杂乱”嘛,等我这本书写完厥阴证后,再讲这句话时,大部分读者估计一点就懂了,所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中之重,提手不明阴阳,出口动手皆是错。
中医“形体医学”看似典籍浩如烟海,但抓住主干后就简单多了,我穷尽精力写这本书,最终的目的是再次回味一下我的前半生的基础上,能让部分中医爱好者通过看我这本书,懂得什么是中医,能抓住祖国医学的主干,那我也算微微报答了我师父半生的谆谆教导,百年之后我也有一丝丝脸面能见我的师父。
好了,阳明湿热发黄证写到这暂时告一段落,通